
2025年,細胞培養作為細胞治療、再生醫學等前沿領域的核心支撐技術,迎來科研突破與政策完善的雙重利好。AI驅動的生產技術革新破解規模化瓶頸,國家與地方密集出臺的政策法規則構建起全鏈條監管與扶持體系,推動細胞產業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的關鍵環節加速打通。
科研前沿:AI設計可溶性激動劑,突破T細胞培養技術瓶頸
8月1日,哈佛大學醫學院聯合諾獎得主團隊在《Cell》發表重磅研究,利用AI蛋白設計工具Rosetta成功開發全球shou個可溶性Notch激動劑,shou次實現懸浮體系下T細胞的高效分化與量產。這一突破破解了長期制約細胞治療產業化的核心難題——傳統T細胞培養需依賴貼壁式系統模擬Notch信號通路的機械力激活,存在成本高、規模化難等問題,而新型可溶性激動劑通過三聚體結構設計,可在液體環境中精準觸發信號傳導,使T細胞產量提升3倍,制造成本顯著降低。
該技術不僅適配3D生物反應器的自動化生產,為通用型CAR-T療法研發與落地創造有利條件,還展現出免疫功能優化潛力。小鼠實驗顯示,靜脈注射后T細胞活性相關基因表達提升3倍,聯合疫苗使用可使抗原特異性T細胞擴增超2倍,為癌癥疫苗研發優化與感染防控研究提供了新路徑。研究團隊表示,這一AI驅動的“智能配體"平臺可拓展至神經再生、類器官培養等領域,有望重塑細胞培養技術格局。
政策紅利:國家地方協同發力,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
2025年我國細胞培養相關政策密集出臺,形成“國家定框架、地方抓落實"的完善體系。國家層面,9月國務院審議通過《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和臨床轉化應用管理條例(草案)》,建立中低風險與高風險臨床研究分級管理制度,明確三級甲等醫院為核心研究載體,要求項目負責人具備執業醫師資格與高級職稱,筑牢技術應用安全防線。
藥品審評與支付端政策同步升級,國家藥監局將細胞治療藥品納入“先進治療藥品"范疇,推出I類會議審評機制,將溝通周期壓縮至30天,可縮短研發周期6-12個月;醫保政策明確80%創新藥兩年內納入支付范圍,為細胞治療產品醫保準入開辟便捷通道。
地方層面則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:山東省推出18條產業支持措施,對細胞治療新藥臨床試驗給予最高3000萬元研發補貼,布局省級區域細胞制備中心;湖南省出臺國內shou部省級細胞產業促進條例,實行臨床研究倫理審查結果互認,優化相關病床考核指標;海南博鰲樂城通過“政府定價+透明收費"機制規范細胞治療相關服務定價,港澳已上市合規產品有望90天內落地臨床應用,相關臨床項目因規范管理獲得市場關注。此外,北京中關村實現30天臨床試驗審批,上海張江建成亞洲最大細胞治療CDMO基地,形成多點開花的產業生態。
行業展望
隨著AI技術對細胞培養工藝的革新,以及政策體系對臨床轉化、產業落地的全流程支持,細胞培養領域正進入“技術提質+政策護航"的快速發展期。未來,懸浮式規模化生產將降低細胞治療產品成本,醫保支付的完善將提升技術可及性,預計到2028年前后,我國將形成覆蓋部分高發疾病的細胞治療醫保支付相關機制,讓更多患者有機會受益于這一前沿科技成果。